治療嬰兒腹瀉的中成藥
本病屬中醫(yī)的“泄瀉”范疇,因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脾胃虛弱,無論內(nèi)傷乳食、感受外邪或脾腎虛寒等,均易引起腹瀉。中成藥的副作用是比較少的,而且還很有效,對寶寶的病情好轉(zhuǎn)有幫助,建議醫(yī)院讓醫(yī)生開藥,這樣才會比較安全。
小孩子非常喜歡用手摸來摸去,吃手,很容易導(dǎo)致病毒細(xì)菌入體,引起小兒腹瀉。脾胃虛弱的孩子,容易消化不良也會經(jīng)常腹瀉,過敏還有天氣都能引起腹瀉。小兒腹瀉是一種學(xué)齡下兒童的常見病,關(guān)于治療小兒腹瀉中成藥主要是健脾、止瀉的。那么,治療嬰兒腹瀉的中成藥有哪些?
1.如果有腹脹腹痛、瀉前哭鬧、瀉后痛減、瀉下酸臭、狀如敗卵、矢氣、口臭納呆、嘔吐、夜臥不安、舌苔厚膩或微黃、脈滑者,此為食滯內(nèi)傷,治宜消食化積,和中止瀉。
可選用加味保和丸(由白術(shù)、茯苓、陳皮、厚樸、枳實、枳殼、香附、山楂、神曲、麥芽、法半夏組成),每次2~3克,每日2~3次;也可選用小兒消食片(雞內(nèi)金、山楂、神曲、麥芽、檳榔、陳皮),每次2片(0.3克/片),每日3次。
2.若見泄瀉清稀、多夾泡沫、臭氣不甚、腸鳴腹痛、或伴發(fā)熱、鼻塞、流清涕、輕咳、口不渴、舌苔白潤、脈浮者,此為寒濕泄瀉,治宜疏風(fēng)散寒,化濕祛邪。
可選用藿香正氣水(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蘇葉、茯苓、半夏、白術(shù)、陳皮、厚樸、桔梗、甘草),每次3~5毫升,每日2次。劑型還有丸、顆粒、片、膠囊等可供選用。
3.若見大便如水樣、內(nèi)夾不消化食物、色綠或黃、或有少許黏液、腹部時感疼痛、肛門灼熱發(fā)紅、或伴惡心嘔吐、口渴、尿少黃、舌紅苔黃膩、指紋紫者,此為濕熱泄瀉,治宜清熱利濕。
可選用葛根芩連片(葛根、黃芩、黃連、甘草),每次1~2片,每日2~3次。其它劑型有微丸、口服液、膠囊、沖劑等可供選用。亦可選用香連片(黃連、木香)或黃連素片等治療。
4.若患兒時瀉時止或久瀉不愈、常于食后作瀉、色淡不臭、水谷不化、帶有白色奶塊或食物殘渣、面色蒼白或萎黃、睡時露睛、神倦、舌淡苔薄白、脈沉無力者,此為脾虛泄瀉,治宜健脾止瀉。
相關(guān)推薦
為你推薦
科普文章
短視頻
科普文章
短視頻
特色醫(yī)院
熱門問題
專家答疑
生活問答
- 1 什么是小兒腹瀉
- 2 小兒腹瀉是怎么引起的
- 3 小兒腹瀉注意什么
- 4 小兒腹瀉怎么引起的
- 5 小兒腹瀉嚴(yán)重嗎
- 6 小兒腹瀉是怎樣造成的
- 7 小兒腹瀉嚴(yán)重怎么引起的
- 8 小兒腹瀉如何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