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什么是尿毒癥
慢性腎衰竭是指各種腎臟病導致腎臟功能漸進性不可逆性減退,直至功能喪失所出現(xiàn)的一系列癥狀和代謝紊亂所組成的臨床綜合征,簡稱慢性腎衰。慢性腎衰的終末期即為人們常說的尿毒癥。尿毒癥不是一個獨立的疾病,而是各種晚期的腎臟病共有的臨床綜合征,是慢性腎功能衰竭進入終末階段時出現(xiàn)的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所組成的綜合征。
人們一般都聽說過尿毒癥,尤其是認識一些慢性腎衰病人的人,對尿毒癥尤其印象尤其深刻。然而,如果真正要他們解釋尿毒癥的意思時,恐怕都難以說清楚了。下面,我們先來給尿毒癥下一個定義:尿毒癥就是由于腎功能受損以致代謝產物及某些毒性物質不能排出體外,所導致的全身中毒癥狀。
根據國際衛(wèi)生組織(WHO)的標準,慢性腎功能不全分為4期:
⑴腎功能不全代償期:當受損的腎小球數(shù)目少于腎小球總數(shù)的50%時,正常腎小球可以代償受損腎小球的功能,肌酐清除率(CCr)約50-80mL/分,使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維持在正常水平(SCr133-177umol/L);
⑵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當受損的腎小球數(shù)目多于腎小球總數(shù)的50%時,正常腎小球已不能代償受損腎小球的功能, CCr下降至20-50mL/分, BUN、SCr逐漸升高(SCr177-442umol/L),并出現(xiàn)乏力、輕度貧血、食欲減退等;
⑶腎功能不全衰竭期: BUN、SCr持續(xù)升高(SCr442-707umol/L),CCr下降至10-20mL/分,出現(xiàn)貧血、鈣磷代謝紊亂、水電解質紊亂等
⑷腎功能不全尿毒癥期: BUN、SCr進一步升高(SCr177-442umol/L),CCr下降至10mL/分以下,酸中毒癥狀明顯,全身各系統(tǒng)癥狀嚴重。
由此可見,尿毒癥既是腎功能不全的一個分期,又是一組臨床表現(xiàn)。其實,人們平常所說的尿毒癥,是包含內容更廣的一種稱呼,它既指真正意義上的尿毒癥,有時也包含腎功能不全的早期,有些甚至把那些可以恢復的急性腎功能衰竭也包括在內,其實這都是不對的,是概念不清所造成的。從現(xiàn)在開始,我們就要對尿毒癥有一個比較正確的認識。
尿毒癥不是一個獨立的病,而是各種晚期的腎臟病共有的臨床綜合征,是進行性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終末階段。在此階段中,除了水與電解質代謝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外,由于代謝產物在體內大量潴留而呈現(xiàn)消化道、心、肺、神經、肌肉、皮膚、血液等廣泛的全身中毒癥狀。
因而醫(yī)生診斷時不僅要結合血尿素氮、血肌酐的數(shù)值來衡量,更重要的是要根據患者所出現(xiàn)的機體自身中毒的癥狀來判斷,不能隨便地下“尿毒癥”的診斷。 概括尿毒癥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有:消化系統(tǒng)癥狀是嘔惡、納呆、腹瀉或便秘,口中有尿味;心血管系統(tǒng)癥狀為高血壓、充血性心力衰竭、尿毒癥性心包炎、心肌疾病等;血液系統(tǒng)癥狀是貧血顯著、出血傾向;神經系統(tǒng)癥狀是早期出現(xiàn)神經肌肉失調癥狀,周緣多神經病變,后期出現(xiàn)尿毒癥性腦病;乎吸系統(tǒng)可出現(xiàn)尿毒癥性肺炎的癥狀;皮膚可出現(xiàn)皮膚瘙癢及尿素霜。另外常伴代謝酸中毒,并現(xiàn)高鉀或低鉀、低鈣、高磷等表現(xiàn)。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可有上述諸種表現(xiàn),但臨床遇到的慢性腎衰患者,每一個人所表現(xiàn)的癥狀是不一樣的,有的出現(xiàn)一個系統(tǒng)癥狀,有的則出現(xiàn)多個系統(tǒng)癥狀。
相關推薦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18/30/o4YBAGDBit2AOVlbAALuQmFoJBQ01.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13/D6/ooYBAGC4QwOAMwuLAAKt8_bxk7c67.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2/3B/oYYBAGC4QWGAW2ToAAKs7FM_85s09.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2/3B/oYYBAGC4N8eAAPX-AALchWeHNJA25.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1/5A/o4YBAF3vGByAB4RYAANfOX4Uu1U61.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6A/5D/o4YBAFup9nOAA9W1AAMVNhUKrAM991.pn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4/0D/ooYBAF62E3CAXRBCAACnjsI6Dsg25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