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癲癇,貴在堅持
盡管我們費力的一下一下地按壓著,孩子的面色還是漸漸的灰暗起來,心跳和呼吸也漸漸停了下來,瞳孔散大了……搶救間外面,是孩子的姑姑,她跪在門口祈禱。不遠(yuǎn)處,是孩子的父母,他們無神地坐在地上發(fā)呆。
我的心揪在一起,不忍心對孩子的父母說出殘忍的話。我猶豫了一下,拉起了跪在地上的姑姑,對她小聲說:“對不起,孩子走了,我們盡力了,沒有救過來?!?/p>
眼淚從孩子姑姑的眼中奪目而出。我停頓了一下,接著說道“你是孩子的姑姑,這個時候,需要你堅強起來,你去安慰一下孩子的父母,有些話你去說比我說可能要好點。孩子的情況你也了解。癲癇,本來控制得挺好,可是,這次他們偏信所謂的中藥偏方偏方,一下子停了所有的抗癲癇藥物,這是癲癇患兒治療的大忌啊,所以才出現(xiàn)了今天的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來得也晚了,在外面竟然抽了40分鐘才趕到我們醫(yī)院……”
孩子的姑姑點點頭,她轉(zhuǎn)身向孩子父母走去……
樓道的盡頭,三個人抱在一起放聲大哭起來,在深夜的映襯下,哭聲顯得更加凄慘。孩子的父母,踉踉蹌蹌地向搶救間走來,一起撲向孩子,號啕大哭……
這個故事已經(jīng)是過去的事了,可是想起來,還會讓人心痛。孩子生了難治的病,家長愛子心切,夢寐以求企望找到最好的辦法幫助孩子痊愈,這無可厚非。可是,如果家長在這個時候,不保持理智的頭腦,不了解疾病的一些基本常識,孩子不但得不到很好的治療,還容易上當(dāng)受騙。更可怕的是,癲癇藥突然撤藥,會導(dǎo)致孩子抽風(fēng)持續(xù)發(fā)作而引起腦水腫,不及時治療,就會發(fā)生死亡,上面故事中的孩子就是這樣,讓人扼腕痛惜。這樣的事情,在臨床上并不少見。
如今,江湖騙子正是利用家長這個“不要有副作用”的心理行騙的。他們打出“發(fā)揚中醫(yī)國粹,根治癲癇患兒!”等諸如此類誘惑性很強的廣告,于是不少家長抱著試一試的態(tài)度去治療,殊不知上了當(dāng)。
舉個例子,一名患兒在我們兒科治療了半年后,控制的很好。可是,家長覺得孩子吃西藥時間太長,就打聽了一個治癲癇的“??漆t(yī)院”。該醫(yī)院“聲稱”治病的藥物是純中藥制劑。這位家長就帶著孩子去了。孩子停止了西藥后服用了他們的中藥后,一直沒有抽風(fēng)發(fā)作。可是,漸漸地,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智力開始下降,行動遲緩,說話的時候還流口水,這才急了,又把孩子帶到了我們醫(yī)院。我們把家長帶來的“中藥制劑”化驗了一下,發(fā)現(xiàn)里面含有三種抗癲癇西藥,而且超劑量使用。家長這才知道上了當(dāng)。
我想告訴家長的是,這個病并沒有想的那么可怕。為了更好地理解癲癇的概念,我們可將大腦比做一臺由電路連接起來的計算機,腦細(xì)胞間是通過電的沖動相互聯(lián)系和交流的,但當(dāng)電路異常,腦內(nèi)出現(xiàn)異常放電時,就會導(dǎo)致癲癇發(fā)作??墒切耗X的可塑性較強,驚厥本身對不成熟腦的損傷較成熟腦輕,所以只要沒有難治的病因,驚厥前沒有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缺陷,只要早期合理治療,90%以上的患兒能得到良好的控制。
控制癲癇發(fā)作,目前主要是口服抗癲癇藥物(西藥)治療。除了少數(shù)人需要終生服藥以外,大多數(shù)患者在數(shù)年(通常為2~4年)之后逐漸減藥、停藥,達(dá)到臨床治愈。
家長們注意,孩子得了病,一定要在正規(guī)醫(yī)院找神經(jīng)??漆t(yī)生就診,定期隨訪,切忌私自停藥。
相關(guān)推薦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7/B9/oYYBAGLH9o6AGBqtAANFOLSOmGQ01.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4F/40/o4YBAGLGq82AI4JKAAMOupyTXIU14.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45/2E/o4YBAGDVrJWAGJTrAAD74u7Z0iQ185.jp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6/34/o4YBAGAP0SOADQhlAADlZ0KavOY985.jp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1/79/o4YBAF30lryAD_BpAAKjbh6a3MY44.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1/79/o4YBAF30lryABbliAAKoF5bxXWo22.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6E/6A/oYYBAFw_BhKAUZ4vAAKlYA0DEEU32.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