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血腫并發(fā)癥及預防處理
(一)術后再出血
對超早期手術的病人,應提防再出血的可能。Brott等前瞻性研究證明,至少有38%的病人在發(fā)病后的第一個24h內,腦實質血腫體積繼續(xù)增長超過33%,證實了腦血腫形成并非一過性的。血腫擴大常發(fā)生于起病后24小時以內,其直接原因為病變部位血管存在活動性出血或早期再出血。
血壓是影響再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持續(xù)高血壓,增加腦血流及顱內壓,加重血管源性水腫,導致再出血;而降低血壓過快、過低,則導致低灌注,加重血腫所致局部腦組織缺血。因此,提倡有效控制血壓。目前推薦的方法是使收縮壓每天降低10%,直到200mmHg以下或達出血前控制水平。
而血腫清除后,血腫腔壓力驟減,不利于血腫自身壓迫止血,誘發(fā)再出血。故血腫清除時,不強求首次全部清除血腫,還可在血腫清除后,放入充水球囊,避免血腫腔塌陷,再逐步緩慢放水。如出現(xiàn)術后再出血,可通過引流管引流減壓,并在血腫腔內注入立止血或凝血酶,??善鸬街寡淖饔?。此外,一旦懷疑有活動性出血,應當慎用甘露醇。
因為甘露醇使血腫以外的組織脫水后,可使血腫—腦組織間的壓力梯度迅速增大,從而促進血腫擴張或加重活動性出血,導致臨床癥狀惡化。而凝血障礙更易導致血腫進行性擴大,因此,入院時常規(guī)查凝血指標,可作為判斷血腫擴大可能性的指標,提前給予止血等措施可起到預防再出血的目的。
(二)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是ICH常見的并發(fā)癥,占昏迷病人的50%以上.其發(fā)生是由于意識障礙,咳嗽反射減弱或消失,咽呼吸道分泌物不能排出所致.做好呼吸道管理,保證呼吸道的通暢,是預防肺部感染的關鍵,應作氧飽和度檢測,在SPO2 降低(>5%)時提示氣道通暢障礙,需吸出阻塞的痰液.
肺部一旦發(fā)生感染,應針對性的使用抗生素,其用藥原則是:
1、應熟悉選用藥物的適應證、抗菌特性、菌動學、藥效學和副作用。
2、要盡早確立病原學診斷,多次做痰培養(yǎng)及藥敏試驗,根據(jù)致病菌及藥敏結果,針對性的選擇抗生素。
3、應按患者的生理、病理、免疫等狀態(tài)合理用藥。
4、 盡量避免使用抑菌藥物。應選用有效、毒性低且價廉的藥物。
5、選用適當?shù)慕o藥方案和療程,注意藥物間的相互作用,注意綜合措施的重要性。
(三)消化道出血
ICH并發(fā)消化道出血發(fā)病率為18.2%-34%,其發(fā)病機制也認為與血腫占位、顱高壓造成丘腦下部壓迫損害有關。有學者認為對于危重病人采用預防性治療可降低50%的臨床出血,如可用法莫替丁20mg+5%葡萄糖250ml靜脈點滴,每日2次。
(四)心衰、腎衰、離子紊亂、腦梗塞。
相關推薦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44/81/ooYBAGDK-L-AYG-1AAMSQtikZpc10.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2/1C/o4YBAF4URX2ATiTkAAMQJwWvjXE75.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1/BF/o4YBAF4DEZOAbsBYAAG2nXCNqc033.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1/BF/o4YBAF4DErGAU4A9AAJlKA__1z477.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2/07/ooYBAF4DE--ASBJTAAFyNS3ribA91.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3/BA/o4YBAF62EuaAb3anAAfCmkKShwc02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