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飲食護理
精神疾病患者飲食障礙的護理在住院期間,不少精神疾病患者因飲食障礙而出現(xiàn)病情的反復,甚至會出現(xiàn)一些意外,故要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1 受妄想支配懷疑食物有毒而不肯進食時,護士可讓患者參加分飯,也可讓其與其他病友共同進餐,并允許他任選飯菜,還可以當著患者的面先嘗幾口患者的飯菜,以增加其安全感。
2 對有罪惡妄想的患者,護士可將飯菜攪亂,讓他以為是殘食飯菜而吃下去。應加強管理,油污桶應放在病區(qū)之外,防止患者食剩飯、臟食而發(fā)生軀體疾病。
3 對情緒抑郁、飲食不良的患者,護士應予以勸解,要了解患者的心境,給以關心同情,要多談人生的美好,提高對生活的興趣,努力說服患者自動進食。應選擇容易消化的食品,注意食品的色、香、味,以刺激食欲,并加強誘導,用促進食欲的語言、與他人一同用餐以及喂食等方法增加患者對飲食的興趣。
4 興奮患者應與其他人分餐,保持進食環(huán)境安靜,盡量避免外界環(huán)境的刺激,使其安心進食,并有專人護理,必要時可給予喂飯。
5 對食量過大不能自理的患者,應專人管理,避免用帶刺、帶骨的食品。食品應軟,易消化,溫度適宜,勸導患者細嚼慢咽,防食物梗噎。禁止給患者過硬的食物及水果。對暴食患者要適當節(jié)制其飲食,為其配餐時控制食物量,防止患者向其他人討要食物。
6 當藥物反應引起吞咽困難時,應及時報告醫(yī)生,予以適當處理,同時暫不進食或緩慢進食,防梗噎,避免催促;老年患者要看護其緩慢進食,食品應軟,注意選擇易消化食品。
7 疑病癥或疑病妄想患者,認為自己的胃腸道有病或患了不治之癥,甚至胃腸道已經(jīng)潰爛而不能進食,可予暗示其病已逐漸好轉(zhuǎn),并調(diào)整飲食的花色、品種,如牛奶、軟飯等,使患者易于接受。
飲食對于人類的意義,不僅在于滿足需要和維持生命,更重要的是通過攝取食物后,供給機體營養(yǎng),維持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促進生長發(fā)育,修復組織,提高機體免疫力,達到預防疾病和保持健康的目的。精神疾病的飲食與治療的實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了解患者的飲食狀況,分析患者飲食障礙的原因,可以為患者的治療提供有效的信息。加強飲食護理在這些方面能夠有的放矢地進行干預,對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