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吃粥
引語:
近十余年來,關(guān)于“糖尿病患者不宜吃粥”的說法在糖尿病教育中甚為流行,理由是米粥(稀飯)比米飯更容易消化吸收,故升血糖更快(即大米粥的血糖生成指數(shù)更高)。當(dāng)然,也有反對的聲音,因為檢測表明(《中國食物成分表2002》)大米飯的血糖生成指數(shù)是83.2,而大米粥的血糖生成指數(shù)是69.4。糖尿病患者到底該如何選擇?
為了方便大家閱讀,本文先寫出結(jié)論,之后是分析。結(jié)論很容易理解,但分析略顯復(fù)雜,怕麻煩的網(wǎng)友可以只看結(jié)論,欲深究的網(wǎng)友則應(yīng)細讀分析。
結(jié)論:
同等重量(這一點非常重要)的大米,做成干飯(大米飯)和做成稀飯(大米粥)其消化吸收的速度是不一樣的,大米粥消化吸收的速度更快一些,這不但是常識,而且有檢測數(shù)據(jù)支持。由此不難理解,進食大米粥后血糖升高幅度肯定要比大米飯大一些。然而,兩者之間的差別到底有多大?因為缺乏客觀的衡量標(biāo)準(血糖生成指數(shù)即GI只是相對數(shù)值,而且受很多因素的干擾),所以產(chǎn)生了不同的觀點。我認為,兩者之間的差別還沒有大到足以勸誡糖尿病患者拒絕大米粥,只吃大米飯的程度。換言之,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大米粥的——注意,“可以吃”不等于“必須吃”、“一定要吃”、或“天天吃”。
分析:
血糖生成指數(shù)(GI),也稱為“血糖指數(shù)”或“升糖指數(shù)”,是衡量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對血糖影響的指標(biāo)。一般地,容易消化吸收、形成血糖速度快的食物,其GI較高,難以消化吸收、形成血糖速度慢的食物,其GI較低。不用說,GI較低的食物對糖尿病(還有其他一些慢性病)更為有利。
每種食物GI的數(shù)值都是一個相對數(shù),即以50克葡萄糖(也有用白面包的)消化吸收后形成血糖的數(shù)值為100,測定其他食物(含50克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后形成血糖的相對值,如小麥粉面條GI是81.6,蕎麥面條GI是59.3,這意味著,在所含碳水化合物相同(這一點非常重要)的條件下,吃蕎麥面條升高血糖幅度比小麥粉面條小,對控制血糖(糖尿病)更為有利。目前,《中國食物成分表2002》提供了200余種常見食物的GI數(shù)值,可供參考。
某種食物的GI數(shù)值的高低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烹調(diào)方法、加熱時間長短、水分含量、采血方法、檢測方法、實驗人群等,因此,不能把這些數(shù)值絕對化,它們只是反應(yīng)了一種大致的趨勢。
而且,對于糖尿病血糖控制而言,第一重要的還是碳水化合物(還有總能量)的總量,GI數(shù)值高低是第二位的,不要本末倒置。很明顯,同等重量的同種大米,不管做稀粥還是做稀飯,在完全消化吸收之后,最終會形成血糖的數(shù)量應(yīng)該是相同的。兩者的區(qū)別只是大米粥升高血糖的速度較快(在2小時內(nèi)血糖較多)。
來自《中國食物成分表2002》的數(shù)據(jù)表明,大米飯的GI是83.2,而大米粥的GI是69.4,從這個數(shù)值上看,應(yīng)該是大米飯消化吸收更快一些。這該怎么解釋呢?因為該數(shù)據(jù)沒有提供詳細的檢測方法和取樣過程,所以真實情況不得而知。我推測很可能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兩者不是同樣的大米,即檢測大米飯時用的是A種大米,檢測大米粥時用的是B種大米;第二,大米粥煮的不夠爛,粥煮的時間越長(像廣東一帶的傳統(tǒng)煮法)則越容易消化吸收,GI越高;粥煮的時間越短(像東北一帶的傳統(tǒng)煮法)則GI越低。大米飯的GI也會因加水量多少、加熱時間長短和糊化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上述推測如果還不足以令人信服的話,還可以看以下實驗研究。該論文發(fā)表在《中國糖尿病雜志》1997年第5卷第2期上,作者是廣州市紅十字會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的勞干誠等。
他們觀察了31例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人,早餐分別進食以等量大米(增城絲苗米)煮成的干飯和稀飯后30、60、120、180分鐘血糖的變化,并以等能量的葡萄糖作對照。三種食物連續(xù)三天隨機分配。結(jié)果顯示,進食干飯時餐后30、60、120分鐘血糖“明顯”(統(tǒng)計學(xué)術(shù)語,指這種差別是真實存在的,不是因為實驗誤差所致。不能理解為“差別很大”或“差別極大”)低于進食稀飯及葡萄糖時餐后相應(yīng)時間的血糖。這實驗說明,同等重量的同一種大米煮粥升血糖比做飯更高一些。
為什么大米粥比大米飯更容易消化吸收,故而GI更高呢?這是因為,淀粉由淀粉顆粒組成,大米的淀粉顆粒平均直徑5μm,呈六角多面體(白滿英、孫彥芳編《糧油食品營養(yǎng)與衛(wèi)生》第一版,中國食品出版社1989年出版)。淀粉并不溶于水,加熱才能促進它在水中溶解。加熱和水的存在使淀粉顆粒膨脹(糊化),從而使包裹它們的包膜破裂,淀粉膠化,加熱時間越長,這種作用越徹底,進食后越能廣泛與消化液接觸而被吸收(何志謙主編《人類營養(yǎng)學(xué)》第一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8年出版)。另外,稀飯和干飯含水量不同,分別為半流和固體狀態(tài),稀飯在胃內(nèi)停留時間短,進入小腸快,小腸是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場所,所以稀飯比干飯消化吸收快。
相關(guān)推薦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45/7A/ooYBAGDVrRSASOEQAAD8wiDrrFU363.jp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9/E1/ooYBAGBY66GASB6XAAC2dWFgd1Q67.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9/9B/o4YBAGBaO1SAZIJ7AAC5k7uQXsQ30.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0/4D/oYYBAF24D5-Ad_1aAAOvk8kSqCs40.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0/9C/o4YBAF24D5-AAAB2AAOmO5FbM6U05.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0/E4/ooYBAF24D6CAZ4qpAAOr3_8MzF057.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3/CE/o4YBAF62FC2ATyoSAACkJxGpIoo804.jp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3/CE/o4YBAF62FC2AUBiMAACT2kOSNdM660.jp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4/16/ooYBAF62FC2AN7rgAACQ4Pkx2Wk11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