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并發(fā)癥
發(fā)布時間:2022-10-1171766次收聽
語音內容:
治療并發(fā)癥:
一、出血:如治療期間或治療后發(fā)生出血,可通過內鏡進行止血,或在X線引導下進行介入治療。如經(jīng)上述治療仍出血不止,則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二、穿孔:部分患者可能會在治療后發(fā)生消化道穿孔,進而引發(fā)腹膜炎、敗血癥等。此時通常需應用抗生素等藥物進行保守治療,如經(jīng)保守治療無效,則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三、治療失?。喝缰委熎陂g患者出現(xiàn)呼吸困難,低氧血癥低血壓等癥狀,為確保安全,可能會考慮提前終止治療。
四、治療方法變更:治療期間如發(fā)生消化道穿孔或持續(xù)出血,或通過內鏡難以完全切除病變,或考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較高時,則可能需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變更治療方法。此外如病理檢查結果提示為惡性病變治療后,可能還需要再次進行內鏡治療或手術治療。
五、其他并發(fā)癥:部分患者可能會因治療前應用的相關藥物出現(xiàn)頭暈、皮疹、哮喘等過敏反應,極少數(shù)患者還可能會出現(xiàn)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腦卒中、低氧血癥或肺炎等并發(fā)癥,尤其是高齡或存在危險因素患者更應該提高警惕。
一、出血:如治療期間或治療后發(fā)生出血,可通過內鏡進行止血,或在X線引導下進行介入治療。如經(jīng)上述治療仍出血不止,則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二、穿孔:部分患者可能會在治療后發(fā)生消化道穿孔,進而引發(fā)腹膜炎、敗血癥等。此時通常需應用抗生素等藥物進行保守治療,如經(jīng)保守治療無效,則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三、治療失?。喝缰委熎陂g患者出現(xiàn)呼吸困難,低氧血癥低血壓等癥狀,為確保安全,可能會考慮提前終止治療。
四、治療方法變更:治療期間如發(fā)生消化道穿孔或持續(xù)出血,或通過內鏡難以完全切除病變,或考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較高時,則可能需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變更治療方法。此外如病理檢查結果提示為惡性病變治療后,可能還需要再次進行內鏡治療或手術治療。
五、其他并發(fā)癥:部分患者可能會因治療前應用的相關藥物出現(xiàn)頭暈、皮疹、哮喘等過敏反應,極少數(shù)患者還可能會出現(xiàn)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腦卒中、低氧血癥或肺炎等并發(fā)癥,尤其是高齡或存在危險因素患者更應該提高警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fā)現(xiàn)”,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wǎng)頁分享至朋友圈。
相關推薦
上消化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禁忌癥
01:48
01:36
01:43
02:01
01:46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51/10/o4YBAGNFCa-AOaTDAAGFQBa_qpY718.jpg)
上消化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是針對食管、胃、十二指腸等,上消化道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病變,通過內鏡向病灶局部黏膜下層,注入生理鹽水,并應用特殊電切刀,將病變黏膜或黏膜下層,完整剝離的一種治療方法。上消化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禁忌癥。一、嚴重心肺疾病、休克?;杳?、上消化道急性穿孔。神志不清、嚴重或急性咽喉疾病。食管及胃的重度急性炎癥。主動脈瘤及嚴重頸、胸椎畸形者。二、內鏡下病變有明確黏膜下浸潤征象者。三、病變范圍廣泛者。四、凝血功能障礙、血液病??诜鼓幓蚩寡“逅幬镎摺?/div>
下消化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禁忌癥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51/57/ooYBAGNFCZmARVI_AAEjiW0uNkU920.jpg)
消化道管壁一般從內向外分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和漿膜層,下消化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是針對大腸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病變,通過內鏡向病灶局部黏膜下層,注入生理鹽水,并應用特殊電切刀,將病變黏膜或黏膜下層,完整剝離的一種治療方法。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禁忌癥。一、不適合做內鏡的人,不能做內鏡下粘膜剝離術。二、粘膜下不能充分抬舉的病人,也是其相對禁忌癥。三、嚴重的心肺疾病、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礙以及服用抗凝劑的患者,在凝血功能未糾正前,嚴禁行下消化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四、病變已經(jīng)發(fā)生遠處轉移的,比如淋巴結轉移的患者,就不太適合做內鏡下粘膜剝離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最主要就是,預防患者的出血和穿孔。對于出血、穿孔,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治療,護理上嚴密地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征變化。
下消化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的方法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51/10/o4YBAGNFCZmAa6AGAACvkKqPNyI353.jpg)
人體消化道主要由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等組成,消化道管壁一般從內向外,分為黏膜層、黏膜下層、肌層和漿膜層,下消化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是針對大腸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病變,通過內鏡向病灶局部黏膜下層,注入生理鹽水,并應用特殊電切刀,將病變黏膜或黏膜下層,完整剝離的一種治療方法。治療前通常需進行全身麻醉,治療時患者通常需取左側臥位,醫(yī)務人員經(jīng)肛門緩慢導入內鏡,明確病變部位后,向病變所在部位黏膜下層,注入生理鹽水,使病變部位隆起,分離黏膜層與黏膜下層,隨后利用特殊電切刀切開病變周圍黏膜,逐步剝離,并顯露黏膜下層后完整剝離,切除病變。治療通常需30-60分鐘,具體時間視病灶大小、位置不同,會有所不同。
上消化道內鏡下止血術后護理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9/87/oYYBAGNFCZSAfVSLAADTRteWBbg208.jpg)
原則上禁食24H,根據(jù)出血原因及止血方法不同可適當調整,并視情況給予靜脈補液。遵醫(yī)囑逐漸恢復至正常飲食。遵醫(yī)囑給予抗生素2至3日,并連續(xù)服用黏膜保護劑3天,必要時靜脈滴注質子泵抑制劑或組胺H2受體拮抗劑。嚴密觀察病情,定時測定血壓、脈搏,觀察有無嘔血、便血,注意有無并發(fā)癥出現(xiàn),如出現(xiàn)遲發(fā)性出血、潰瘍、穿孔等并發(fā)癥,給予積極處理。為進一步鞏固療效或預防再次出血,治療后可能還需要進行藥物治療,并定期進行內鏡檢查,必要時甚至需要再次進行內鏡治療?;颊咝柙诓》炕蛑匕Y監(jiān)護室進行監(jiān)護治療,醫(yī)務人員會密切觀察患者狀態(tài),確認是否發(fā)生再次出血。部分患者可能會因內鏡操作帶入的空氣而引發(fā)腹脹,會因內鏡刺激咽喉而引起咽喉疼痛。治療后數(shù)日病變部位還可能會出現(xiàn)輕微疼痛,但上述癥狀通常會隨時間推移而逐漸自行好轉。
什么是上消化道內鏡下局部注射藥物止血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51/4E/ooYBAGNDrq-ALgbOAAIyU6fNF6s29.jpeg)
上消化道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后的注意事項
一、飲食要求較高。治療后需遵醫(yī)囑適當禁食,一般在24-36小時應禁食或全流食,并在出院后一定時間內,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盡量選擇易消化的食物。二、注意有無繼發(fā)性穿孔或出血可能。如出血在上段會有嘔血,下段則觀察有無黑便、便血,如拉鮮紅的血,則出血量較大。如不舒服或疼痛比較明顯,涉及全腹,要警惕穿孔風險。三、要注意皮下有無氣腫、氣胸的可能。四、治療后通常需留院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具體住院時間視患者恢復程度不同,會有所不同。五、部分患者可能會因內鏡刺激咽喉,出現(xiàn)輕微出血或咽喉疼痛,但通常隨時間推移會逐漸自行好轉。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9/7D/oYYBAGNDroeAFzfkAAIO4MjVzVE71.jpeg)
腹腔穿刺術的術后護理
腹膜腔內液體的形成與吸收,始終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任何因素導致腹膜腔內液體,形成過快或吸收過緩,都可造成腹膜腔內液體積聚,形成腹水。如腹水量逐漸增加,還可引起腹脹、腹部膨隆,并可因壓迫橫膈而導致呼吸困難。治療性腹腔穿刺術通過穿刺引流的辦法,腹膜腔內積液可有效緩解呼吸困難等癥狀,避免積液殘留引發(fā)感染,促進積液盡快吸收的治療辦法。在術后患者應平臥休息8-12小時,繼續(xù)觀察患者有無不良反應,穿刺點有無溢液,同時警惕誘發(fā)肝性腦病。術后穿刺處如有腹水外溢,可用消毒棉球涂抹,及時更換敷料,防止傷口感染。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9/7D/oYYBAGNDroSAGkkKAAI-ZZXtti031.jpeg)
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后還需要哪些治療
部分患者可能會有藥物過敏反應,因術前應用的相關藥物,而出現(xiàn)頭暈、皮疹、哮喘等過敏反應。活組織檢查或息肉切除部位,可能會發(fā)生出血、腸穿孔等并發(fā)癥,嚴重者可能需要住院或手術治療。一旦出現(xiàn)嘔血、便血。嚴重腹痛或低血壓等癥狀。應及時急診就醫(yī)。切除的息肉組織,隨即會被送至病理科進行檢查,明確息肉性質,并確認是否已發(fā)生癌變等。檢查結果大約在一周后領取,息肉切除后仍需定期復查,具體復查時間,需要主治醫(yī)生根據(jù)息肉的大小、形態(tài),以及病理檢查結果等綜合決定。此外,如病理檢查結果提示,息肉已發(fā)生癌變,需進一步施行補救性手術,術后則可能還需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51/4D/ooYBAGNDrheAUJ5dAAIkjFVSGco74.jpeg)
什么情況需要做內鏡下腸息肉切除術
腸息肉,也就是長在腸道的息肉樣病變,包括小腸的,也包括大腸的結直腸,但通常是指大腸的息肉。腸息肉可以說是非常常見的病變。腸息肉如果體積5mm以上,且伴有局部的多發(fā),這種情況應該行手術切除。通常采取內鏡下息肉切除的方法,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臨床上應用廣泛。如果患者的腸息肉體積小于5mm,一般來說屬于比較常見的炎性息肉,發(fā)生癌變的風險性相對較低。據(jù)現(xiàn)有資料顯示,約有95%的大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因此盡早切除大腸息肉,可有效降低大腸癌的發(fā)病風險。大腸息肉目前主要采用內鏡治療,體積較小的息肉可直接在內鏡下切除,如息肉較大或懷疑有癌變傾向,或懷疑在切除過程中可能會發(fā)生出血、腸穿孔等并發(fā)癥??上惹叭〔糠旨∪饨M織進行病理檢查,隨后再根據(jù)檢查結果確定是否需要進行內鏡治療或手術治療。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51/06/o4YBAGNDrfqALXdyAAIa3X-FgKM80.jpeg)
上消化道內鏡下止血治療過程
患者通常取側臥位,緊咬牙墊,醫(yī)務人員經(jīng)口緩慢導入內鏡后,沿食管向胃十二指腸逐漸推進探查并明確出血部位,確認出血部位后,醫(yī)務人員可利用安裝在內鏡前端的套扎器,對曲張靜脈進行套扎止血,或在曲張靜脈或出血病灶內注射硬化劑等藥物進行注射止血,待確認止血后結束。內鏡檢查確定出血病灶,先清除血凝塊,并調試好高頻電發(fā)生器的電凝電流強度,一般調在3至4檔。自活檢孔道送入球形電極,當電極與病灶輕輕接觸,立即通電,每次數(shù)秒鐘,用腳踏開關控制,直視下見黏膜面發(fā)白、冒煙、出血停止,即撤去電極。觀察l至2min,出血停止后退出內鏡。
為你推薦
語音答疑
短視頻
語音答疑
短視頻
熱門問題
專家答疑
生活問答
專家答疑
生活問答
- 1 宮腔鏡手術是怎么手術
- 2 宮腔鏡手術是什么手術
- 3 脊椎手術和其他手術有哪些區(qū)別
- 4 包皮手術是指什么手術
- 5 頸椎手術有哪些手術方式?
- 6 人流手術哪種手術最好
- 7 斜視手術整個手術要的價格
- 8 胰腺手術是危險手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