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與飲食文化及其他
中醫(yī)食療理論中有關于食物分“五色”之說,即不同色食物食療作用不同,如黑色補腎,紅色補心、黃色補脾等等。年末整理電腦里儲存的各色資料,無意中翻出數(shù)年前的一些“讀書偶摘”。以下內(nèi)容摘自邱鴻鐘著《醫(yī)學與人類文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1版)一書,必須聲明,本人不懂中醫(yī),所以只是參讀別人的觀點。
西漢時中國人已經(jīng)習慣按照“五”這個分類來認識事物和整理其經(jīng)驗了,且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遍的思維模式,如在《呂氏春秋》、《淮南子》、《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已有五方、五音、五味、五色、五性、五數(shù)、五谷、五藏、五邪、五運、五脈、五官、五禁、五精、五果、五態(tài)等幾十個以五數(shù)為限的范疇。顯然,客觀世界中的各類事物并非必要以“五”為定數(shù),這些“五”只是人們認識事物時有選擇地把對象納入其認識的框架,“五”的確立也并非來自實驗或臨床經(jīng)驗,《內(nèi)經(jīng)》把“五”確立為描述人體生理病理現(xiàn)象及探討藥理和診斷治療方法的標尺,實出于與民俗一致的考慮。
《內(nèi)經(jīng)》:肝木也,心火也,脾土也,肺金也,腎水也。(五藏入五行)
《內(nèi)經(jīng)》為解決四季不夠五分的缺陷,在夏秋之間增加了“長夏”。
《周禮 食醫(yī)》: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調(diào)以滑甘。(五味通過四季入五行)
假設“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為真命題,且將“調(diào)以滑甘”中的“甘”味配至“長夏”(A)
則可以得出(B):“在藏為肝,在味為酸;在藏為心,在味為苦;在藏為脾,在味為甘;在藏為肺,在味為辛;在藏為腎,在味為咸”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
由B可以得出(C):“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
又根據(jù)前提“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素問。寶命全形篇》)可以得出(D):辛金味,故勝木酸;咸水味,故勝火苦;酸木味,故勝土濕;苦火味,故勝金辛;甘土味,故勝水閑;(《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
由D可以得出中醫(yī)的有關食療和藥理的“五禁”:“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
此外,該書中還專門討論了中國傳統(tǒng)的“道士醫(yī)”和“沙門醫(yī)”現(xiàn)象,所謂道士醫(yī)是指終生研究并信奉道教的中醫(yī),如葛洪、陶弘景、孫思邈、張景岳、徐大椿等;“沙門醫(yī)”指既是高僧又是中醫(yī),如道安、釋慧義、鑒真、喻嘉言等,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始終以修身成仙、成佛為其全部生活之目標的。醫(yī)療養(yǎng)生及其研究不過只是實現(xiàn)其宗教信仰、目標和價值過程中的一種副產(chǎn)品。
相關推薦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4B/E7/o4YBAGEtPw2AT9hXAAC494gXqpU26.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0/E4/ooYBAF24D5-AGwKtAAGjUw0iM0U12.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0/9C/o4YBAF24D5WAXbSkAAH6R-uvpCY09.jpe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3/CF/o4YBAF62FEyAEgo8AAFQrS9aYek181.jp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1/CE/oYYBAF62FC2AL_cPAACgVICDwA4538.jp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4/16/ooYBAF62FC6ADiNYAACOND3up7s188.jpg)
![](https://file.bohe.cn/fhfile1/M00/01/CA/oYYBAF62E3qARnDCAADe4c21C3403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