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的十項輔助檢查
便秘患者中,缺乏便意是最常見的主訴之一,而更多的患者則是由于長期忽視便意,而導致直腸感染功能的逐步降低。目前便秘的輔助檢查包括內窺鏡檢查、組織學檢查、糞便檢查、盆底肌電圖檢查以及鋇灌腸等方式。確診便秘原因需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與其他檢查結果,不能僅憑影像資料診斷。
便秘的十項輔助檢查
1、內窺鏡檢查。主要目的是排除腫瘤性病變。長期灌腸,尤其是用肥皂水灌腸者,可見結腸粘膜水腫、血管紋理不清。長期服用蒽醌類瀉劑者,可見粘膜黑變,其顏色從淺褐色至黑色不等。
2、血生化檢查。主要針對可導致便秘的內分泌、代謝性因素進行檢查。近年來,胃腸道激素與便秘的關系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國外學者已做了一些工作,但結論尚未明確,國內這方面的工作還做得較少。
3、組織學檢查。疑為先天性巨結腸時,應進行活檢。過去常在齒上方2~3cm取材,但有人認為取材以在齒線以上1~1.5cm為好,因過高部位的取材可能遺漏“超短段巨結腸”。
4、糞便檢查。檢查者應爭取對患者一次排出的糞便作目測,粗略估計其重量,觀察其物理性狀。干硬、板粟狀的糞塊提示激惹綜合征。還應進行大便常規(guī)及隱血檢查。
5、排糞造影檢查。將鋇劑注入直腸、結腸(有進還可口服鋇劑以觀察小腸)后,患者坐在易透X線的便器上,在患者排便的過程中,多次攝片或錄像,以觀察肛管、直腸的影像學改變。檢查者應親自閱片,結合臨床資料與其他檢查結果綜合判斷,不能僅憑影像資料診斷。
6、盆底肌電圖檢查。應用電生理技術,檢查盆底肌,恥骨直腸肌、外括約肌等橫紋肌的功能狀態(tài),及其支配神經的功能狀態(tài)。由于該項技術對檢查者的要求較高,檢查結果亦較難判斷,所以目前僅用于觀察模擬排便時盆底的橫紋肌有無反常放電的情況。使用針電極者,因系創(chuàng)傷性檢查,易誘發(fā)保護性放射而造成假陽性,尤在同時使用多根針電極時,經驗不足者常判斷失誤,應引起注意。
7、結腸轉運試驗。主要用以檢測患者的結腸轉運時間(colonic transit time;—CTT),即消化道內容物自回盲瓣進入結腸后,在結腸蠕推動下通過全結腸直至由肛門排出所需的時間。利用放射學技術或同位素技術均可檢測CTT,因放射技術簡單實用,故在臨床應用最為廣泛。
8、鋇灌腸。是診斷結腸器質性病變的主要方法之一??砂l(fā)現冗長結腸、結腸增寬。如在側位片上,骨盆入口處乙直腸寬度超過6.5cm,可認為異常。
9、結腸轉動功能檢查。系利用不透X線標志物,口服后定時拍攝腹部平片,追蹤標志物的結腸運行中的情況,為判斷結腸內容物運行速度及受阻部位后一種方法。
10、肛腸動力學檢查。利用壓力測定裝置,檢查內外括約肌、盆底、直腸功能狀態(tài)及它們之間的協(xié)調情況,對判斷便秘與上述結構的功能失常是否有關有重要意義。
溫馨提示:保持大便通暢是延年益壽的前提。長期便秘,腸道內就容易產生各種毒素,影響多種器官的功能,加速機體的衰退。其中便秘對中老年的危害最大,易誘發(fā)老年癡呆癥等疾病,養(yǎng)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一旦有便秘情況及時醫(yī)治都是健康的基礎。
【參考文獻:《實用中醫(yī)內科學》《現代醫(yī)學常備系列》】
相關推薦
為你推薦
科普文章
短視頻
科普文章
短視頻
特色醫(yī)院
熱門問題
專家答疑
生活問答
- 1 怎樣便秘緩解便秘
- 2 什么是便秘及便秘的癥狀
- 3 預防便秘多按便秘穴位
- 4 為什么便秘呀
- 5 什么是便秘
- 6 為什么便秘
- 7 便秘由什么引起
- 8 便秘是怎么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