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吃什么養(yǎng)生?十款養(yǎng)生湯祛濕健脾
![](https://static3.bohe.cn/article/pc/images/pic1.png)
1、三色湯
材料:豆芽2、姜絲20克,青椒1個,植物油、白醋、濕淀粉、雞湯、食鹽、麻油、味精各適量。
制作方法:加熱油鍋,炒幾次大豆芽,加入白醋炒至8分熟,放入鍋備用的鍋中加入雞湯、姜絲,燒開后將紅椒放入鍋中再次滾開后,將大豆芽、鹽、放入鍋中,用濕淀粉粘稠,加入麻油出鍋即可。
效果:除風(fēng)除濕,活血通絡(luò)。對于筋骨痙攣,腰膝疼痛者更合適。
2、線條陳蛇舌草煮鯽魚
材料:線條陳20克、蛇舌草20克、鯽魚1條(約400-500克)、豬瘦肉100克、棗2條、生姜3片。
做法:各藥物浸泡、洗凈、棗去核的鯽魚宰殺洗凈,煎至微黃。和生姜一起煮,加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煮煮2小時,用鹽和油煮。
功效:清肝熱、祛濕困。綿茵陳有清熱利濕、去黃疸和降血脂、降血壓的作用,白蛇舌草具有清熱散瘀、消癰解毒的功效,鯽魚能和胃腸、通陰利水、溫中下氣。配伍開胃益脾的蜜棗,使其既不寒涼峻利又祛濕健脾。
3、豬橫脷煲夏枯草
材料:豬橫利500克,夏枯草、綿茵陳各20克,生姜4片。
做法:先把豬橫著飛去腥味備用。將夏枯草、棉線陳和生姜和豬一起放入砂鍋,加水2500ml。先用武火煮沸,然后用文火煮約2小時,調(diào)味即可。
效果:清熱除濕,除肝熱。豬橫利性平味澀,補(bǔ)益脾胃,幫助消化夏枯草有清肝明目、散結(jié)消腫效果的線性陳有清濕熱、退黃疸的效果。
4、芡實(shí)蓮子薏米排骨湯
材料:排骨500克、芡實(shí)30克、蓮子20克、薏米30克、陳皮5克、姜1塊。
做法:先用清水浸泡稠、蓮子、薏米,然后把骨頭切成小塊,用水煮后煮,把骨頭、稠、蓮子、薏米、陳皮和姜放入砂鍋中,用武火煮,用文火煮2小時,最后放入鹽。
效果:稠和蓮子有健脾益腎的作用,薏仁健脾祛濕,陳皮醒脾開胃。
5、雞骨草豬骨湯
材料:雞骨草50克、豬脊骨200克、生姜3片。
做法:豬脊骨清洗切片,雞骨草清洗切片,上述材料一起放入砂鍋,加入適量的清水,用大火煮沸,用小火煮40分鐘。
效果:清熱、除濕、退黃,適合濕熱和黃疸的人們服用。
6、橄欖五指毛桃排骨湯
材料:五指毛桃30~50克,青橄欖5~10粒,排骨若干。
做法:排骨洗凈切成3英寸左右,加入姜片、橄欖和五指毛桃,加水用大火煮沸,用小火慢燉,最后加入適量的鹽。
效果:青橄欖生津濕潤,清熱,五指毛桃健脾補(bǔ)氣,養(yǎng)胃濕潤。大部分人都適合,特別適合痰濕、濕熱體質(zhì)的人。
7、新鮮土茯苓眉豆豬脊骨湯
材料:新鮮土茯苓400克,眉豆80克,豬脊骨500克,生姜3片。
制作方法:新鮮土茯苓刮去外皮,洗凈,切成塊狀的眉豆浸泡一點(diǎn),洗凈豬脊骨,用刀背破裂,把各湯和生姜一起放入瓦鍋中,加入清水3000毫升(約12碗水量),武火煮沸后,改為文火煮2小時半
功效:新鮮的土茯苓配伍眉豆煲豬脊骨,氣味醇和清潤,具健脾祛濕之功效,為春暖雨濕時家庭靚湯之一,男女老少皆宜。
8、土茯苓煲豬肉湯
材料:鮮土茯苓(菜市場有售)200克、豬肉500克、生姜、食鹽適量。
做法:鮮土茯苓洗凈,切片狀;豬肉洗凈,整成幾大塊;生姜切片;把土茯苓、豬肉、生姜一起放進(jìn)煲湯鍋內(nèi),加入清水,大火煲沸后,改為小火煲約1個半小時,加入適量食鹽即食。
功效:此湯可祛濕困、利筋骨、健脾益胃。
9、赤小豆木棉花湯
材料:木棉花,薏米,排骨,赤小豆。
做法:把木棉花、薏米和赤小豆洗干凈備用,排骨洗干凈斬段,放入沸水中焯水,撈出再放入砂鍋里熬兩小時,最后加鹽即可。
效果:具有明顯的除濕效果,對春季潮濕天氣多引起的濕熱有很好的輔助作用。紅豆棉湯紅豆有去水利尿的作用,可以去除濕氣和浮腫。
10、扁豆瘦肉湯
材料:扁豆100克,陳皮1/4個,豬瘦肉400克,鹽、生姜適量。
做法:切豬肉洗凈,去掉陳皮葫蘆,切生姜的食材一起放入鍋中,加入清水,用大火煮沸后,改為小火煮1~1.5小時,加入適量的鹽即可。
效果:本湯可清熱除濕,消除脾虛濕困。